Category Archives: 方方日记

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 以及各种相关的信

推荐人:叶大春,严春芳 推荐语:方方日记的影响力,主要由喜欢她的读者显示出来的,也由一些不喜欢甚至攻击她的人造成。有巨大争论,就产生轰动效应与现象级影响力。方方日记除了思想启蒙,还有两大功劳:给新闻以难堪与反思,说假话会被唾弃,说真话才受追捧;给文学以警醒与激励,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语)仍然是文学正道,为人民写作还是能得到人民喜欢,文学的作用彰显出来了。 — 叶大春 推荐语:这几天各种给方方写信、代方方回信的版本满天飞,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信"的巷子。我倒认为,大人不要代替孩子写信,小孩不要代大人写信,提倡自己思考、自己动笔、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这样发自内心的信才真实。写错了还可以原谅。如果不行,还可以自己跟自己写信。老人给自己年轻的我、童年的我写信,童年、年轻的我给未来长大的我写信。 — 严春芳 来源: 犀利声 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 方方阿姨您好! 语文老师说,这次全民战疫,全国人民都受到鼓舞和教育。老师让我们给伟大的湖北人民写封信,您也是湖北名人,不知写您是否合适,也不知道您算不算伟大的湖北人民之一。 网上有人说,一场疫情火了一个作家,而且是湖北作家,说的就是方方阿姨您,因为记录《方方日记》成了红人。说您是这场疫情中最大的赢家。 我是学理科的,对作家这个词接触不多,我特地百度一下作家含义,结果很失望。一个说,作家就是有使命感,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激励人的人!另一个说,作家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 也不知他们说的对不对,您说作家是什么呢,方方阿姨? 我看您火起来的“日记”,记述的是武汉病态中的世间百相。武汉人说,方方阿姨您写的是生病中的武汉,都是身边事、身边人。我没去过现场,是真是假,我不知道,就全当是真的。作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是假的,岂不是没了灵魂? 我注意到,大家对您日记评价有褒有贬,网上两派声音。一种力挺您,说您伟大,敢于直言,胜似当代鲁迅;一种认为您眼里只有现实中的不足,没有看到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到底谁对谁错?我这个高中生也不清楚,更不知道该站在哪边。不过,我在想,判断一个人,评价一个事,是不是要放在一个特定环境里呢?离开了环境的评价还有什么意义呢?就像我们经常从网上看到一个掐头去尾的小视频,看过后,忽然怒了,如果我们把视频完整起来看,可能,突然哭了。 方方阿姨,鲁迅诞生在一个黑暗多于光明,被压迫多于压迫,被奴役多于奴役的时代,那时候,反抗与斗争是那个时代的主流,鲁迅扛起的是那个时代的担当,是一个作家的时代使命感。 我看了您的日记,我在琢磨,今天时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鲁迅时代的使命还是今天作家全部使命吗?在一个光明时代,作家的主要精力是多用在提振民族精气神上,还是一味地聚焦不足之处,不停地揭露和追问呢?这个问题,我答不上来,您肯定能。您是作家! 我们政治老师讲,任何政权都不是十全十美,任何政党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任何政治制度都不可能没有瑕疵。否则,就不会有改革和创新。作为社会一员,每个人有义务和权利监督社会,不仅是作家。但是,一个人如果满眼都是党和国家的不足,那他关注的焦点或许已经偏离了为“国家好”的初衷。老师举例说,一个人给同事提建议,说他某个方面没做好,人家会感激他,如果这个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场合,见面就指责人家不好,这仅仅是提建议吗?方方阿姨,政治老师说的对吗?我在看您日记时,正巧一个好友打电话来,我和她说起您日记。她说,您日记是真实,但有些真实不是什么场合都能说,她打比方,说某个小姑娘家里来了客人。正当宾客兴高采烈时,小姑娘突然当着众人的面说“爸妈晚上动静太大,我一夜没睡好”。父母尴尬不?没错,小姑娘说的是事实:爸妈夜里动静大,她捂着耳朵一夜没睡。但这个场合说出来合适吗?她说,方方阿姨您的日记就是这个样子,把真实的武汉摆到世界面前:都来看看,这就是生病中的武汉呀!好友又说,您可以写可以发没问题,是不是应该有选择呀! 方方阿姨,我很气愤好友这样说您,当时还为您打抱不平。不过事后寻思,好友说的似乎也有点道理,您这样做,不等于把家里好的孬的一股脑都端到大街上了吗?遇到这么大的疫情,我们没有经历过,肯定有应对不足的地方,甚至有想不到的地方,不是一直在救援,一直在改进吗?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家丑不可外扬,不知道方方阿姨您小时妈妈告诉过您没有?方方阿姨,您知道人最困难的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吗?不是垂头丧气,不是满眼失望,而是坚持的理由和活下去的信心。 您是一个作家呀,是灵魂工程师啊!您应该给大家信心啊!您那样做,和把“羞愧事”拿到大街上吆喝有什么区别呢?而且您老还一脸的理直气壮。 武汉病了,他们已经很低落了,当他们痛的呲牙咧嘴时,您凑过去说一句“坚持一下,医生就要来了,正在路上呢!”多好啊! 我今年十六岁了,之前对“感恩”两个字感受不深,认为父母为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哪点做不好,我还发脾气。一个偶然机会,我看到一个视频,一个人演讲,说有个孩子在家里像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食无忧的他却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抱怨这抱怨那。一天,他对父母大发脾气后,摔门而去,流浪街头,受冻挨饿实在忍不下去的他哀求路边餐馆老板:叔叔,行行好吧,我快饿死了!老板可怜他,给他一碗面,这个孩子狼吞虎咽吃完后,“扑通”一声给老板跪下了,说终身忘不了老板这碗面。老板把孩子扶起来,听他讲述离家出走的经过后,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怒斥道:我要是早知道这样,就不该给你这碗面,你这个孩子狼心狗肺,你父母给你做了十几年饭,没得到你一个谢字,而我给你一碗面,你就跪下了,你良心让狗吃了吗? 方方阿姨,说实话,我看到这个视频,很受震动。父母天天对我好,自己却浑然不知,还对父母说三道四,埋怨这不好、那不好,真是禽兽不如啊!我该记着父母做的饭,身上穿的衣!您说是不? 去年,国家搞了个教育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也学习了。老师问我的初心是什么?我说,就是好好上学,为家里争口气,为国家出份力。方方阿姨,你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您在家乡困难时期,肯定做了不少鼓舞武汉人民士气、提振武汉人民信心的事吧。我看网上,批评您的多是您那个年代前后出生的人,是他们忘了初心,还是您忘了初心?方方阿姨,疫情面前,您在日记里展现了武汉生病后的世间百态。 您看到了武汉人民在疫情里的不安,可是,那些勇敢逆行者您看到了吗?为了救武汉,有的千里骑车赶来家乡,有的胸前挂满救人的药包,有的一家家上门送补给……这些的这些,您都看到了吗? 您看到了武汉生病后的熬煎时刻和困难前的困惑。可是,4万多外省外市的医护人员抛弃别子义无反顾驰援武汉,您看到了吗?数万将士穿梭街头为人民服务,您看到了吗? 方方阿姨,我们不能像那些整天磕碜我们的西方国家一样,选择性地看吧。也许您看到了疫情中令人热血沸腾的逆行,也许您看到了一线无畏生死的勇士,是不是年龄大了,作家应有的激励人、鼓舞人的使命都忘了? 您是湖北人,您知道武汉在生病时最需要什么吗?是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多么需要一种力量支撑他们坚持下去啊!而不是陷入失望和沮丧之中。举个例子,您的某个朋友得病了,您去探望,是不是要说句“不要紧,总会好起来的”安慰话。这是一个乡下人都明白的道理呀!可您总不能说:“你这病啊,活不了几天了”,是吧? 我小时候,母亲告诉我,吃人饭,要说人话,端别人碗,要服人管。方方阿姨,您穿谁的衣,您端谁的碗?我从网上看到您曾经因为某个事发脾气,说过“大不了不当作协主席”。我看到这句话时笑了,感觉您像个孩子一样可爱。作协主席,仅仅是个职务吗? 方方阿姨,这次武汉战疫,领袖亲自指挥,举国同心协力,全民共渡难关。我在想,疫情面前,如果不是国家强有力管控、强有力救护、强有力支援、强有力保障,而是像西方某个国家那样把人民放弃了,武汉会是个什么样呢? 如果没有大家群策群力换来的良好社会秩序,生病的武汉会不会乱成一团麻?歹人会不会趁火打劫为非作歹?方方阿姨,如果真是那样,您能确保歹人不进您家门吗?您还能安静地梳理武汉的感叹吗? 方方阿姨,中国作家很多,您眼睛最亮吗?恐怕您也不这样认为。中国作家很多,您文笔最好吗?恐怕您也不这样认为。是啊,武汉生病,就您一个人看到了吗,世界就您一个明白人吗? 疫情面前,如果西方国家对我们说三道回也就罢了,因为他们兽性未改,既便他们骂我们是病夫,我们也不计较,人不能和兽计较。可是对于方方阿姨您,大家真是一点心里准备都没有啊,您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您是吃武汉粮、喝长江水活着的!年轻人不懂事,说几句自己国家怪话就当他不懂事罢了,您65岁了,怎么也与众不同呢? 我看到一个史料,不知真假,请您判断。一个叫罗稷南的曾请教伟人“如果鲁迅活到现在,他会说什么?”伟人说“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方方阿姨,伟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您能给我讲讲吗?对于一个用匕首刺破黑夜的斗士,鲁迅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如今的中国不是那时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是个光明且让大家有信心的中国,您说是吗?老师曾教导我们,一个人说话要拍胸膛,而不是拍屁股。方方阿姨,您日记写得很好,您把日记打开也没错,只是不该把所有章页都打开吧,还有啊,您日记里,是不是漏掉两个字?方方阿姨,那些喜欢您的人没错,那些不喜欢您的人也没错,到底谁错了呢?我也不知道,您是灵魂工程师,您知道的。方方阿姨,我这是第一次给别人写信,说话没轻重,我是晚辈,说错了请您多批评。我没您那么勇敢,请原谅我不署名,我怕您骂我,怕您骂我的词在百度找不到……方方阿姨,就写到这吧。窗外,雨下得好大,但天色并没有被水泡成昏黑。 我要去给妈妈做饭了,她快下班了,妈妈养我这么大,我不能不懂事。 高中生的爷爷给方女士的信 文 | 西奈山峰 来源:洛克杂谭 尊敬的方女士,你好: 我是给您写那篇《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的孙子的爷爷,今天怀着羞愤交加的心情给您写这封信。老朽文化不高,言语唐突之处请方女士海涵。 看完这个瘪孙子给您的信,作为他的爷爷,老朽羞愤交加。 羞的是这孙子心术不正,阴阳怪气,心肠歹毒,这跟我家教不严难脱关系。 说起来这孙子也是可怜,未出娘胎时他爸就掉茅坑喝了一肚子屎尿淹死了,没喝两口人奶他娘又被汽车撞了一下,接着被拖拉机碾了一下,又被轧路机轧了一下,最后被垃圾车吸走尸骨未存。所以这孙子是被狼奶喂大的。 最早是想树大自然直,好歹长了人胚子,长大后会多少懂点人事,总比他爹灌那一肚子大粪淹死强。可没想到孙大不由爷,这孙子灌了一肚子狼奶,那玩意的毒害竟然比他爹那肚子大粪还厉害。 愤的是,给这孙子灌狼奶是我们最信任的人,就是这孙子信里写的那些所谓的老师。 这孙子的语文老师竟然没告诉他什么是作家,以至于这孙子以为作家是专门顺鸡鸡毛放P的猴蛇,这孙子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以为诺贝尔文学奖相当于优秀妓者奖? 这孙子说他是学理科的,还把西方人说成是“兽”。它的理科老师们就没告诉过他“那些数理化公式、定义、定理、定律”没有一条不是“兽”们发现的吗?而这些“兽”们之所以能够发现这些科学真理,深层原因正是他们拥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这些不想当优秀妓者的作家呀。 更可气的是这孙子污蔑他的政治老师。他说“我们政治老师讲,任何政权都不是十全十美,任何政党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任何政治制度都不可能没有瑕疵。否则,就不会有改革和创新。作为社会一员,每个人有义务和权利监督社会,不仅是作家。” 老师说的多好。可这孙子回头就歪曲老师的话,说“但是,一个人如果满眼都是XXXX不足,那他关注的焦点或许已经偏离了为“国家好”的初衷。” 难道老师没有告诉他,有一大批拿着高薪,专门负责为人民寻找、发现、创作、传播正能量的专业人士?这个瘪孙子是要抢人家饭碗咋的?… Read More »

方方日记:我们在看

推荐人:严春芳 推荐语:武汉大学冯黎明教授在生活中总是笑话连篇,让人开心。可他这篇文章却让人沉重、让人深思,让人直面"在场式"社会现实。 出处:吉言贤食,香槟丛刊 文 | 冯黎明 疫情期间,自方方日记第一次发出,我几乎没有落下一篇。多少年没有这样细读中国当代文学家的作品了,或许是闭锁在家有大把时间的缘故吧,但是无论如何,能够每天等待着日记的发出,此种心态肯定不仅仅只是“闲得没事”能够解释的。千万个被困在家以对抗病毒肆虐的武汉阅读者,唯独兴趣盎然于方方日记,这需要一个解释。 我想说,方方日记数十篇,只写了四个字:我们在看。 方方日记的写作有着非常显明的“非个人化”特色,因为这部日记写的不是方方的“我”,而是疫情蔓延整个世界时的“我们”。每天夜阑人静时分在电脑前敲击键盘的那位女士是在为陷于惊恐中的武汉人民书写,所以她的日记没有激情四溢的语句、新奇瑰丽的辞藻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有的只是武汉人民每时每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跟我们每一个响应号召自闭于私人空间以自由为代价抗击瘟疫的市民每时每刻的内心经验全无二致。卓有成就的女作家方方完全可以从个性化角度去关注非常规状态中的大武汉,或许在文学家的“陌生化”视界下她的文笔会有流芳百世的效应——这对于写作者该有多大的诱惑力啊!但是方方却回避了文学性的陌生化视界,甘愿置自己于世俗的生活世界,以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的身份去察看、去聆听。日记文字语句的平实素朴及娓娓道来,让我几乎难以相信这些话语出自那位写作了《风景》、《软埋》等小说的优秀作家。这里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方方重设了自己在生活世界中的“位置”,将自己化入我们这些村夫俗子组成的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甚至想把方方日记作为当年T.S.艾略特提倡的非个人化写作的典范来推荐给学生加以研习。非个人化的书写抹掉了作家的“我”,却向承受苦难的人民呈上一个“我们”,而那些拒绝方方日记的人,或许他们本来就不属于“我们”。 我的朋友圈中凌晨一两点还不睡觉的人越来越多,一问才得知,都在等方方日记。就像中国人强调当日事当日毕一样,方方日记的书写是一种“在场式”书写,这种书写让我们鲜明地体验到了“在”。方方笔下的场景是每天都在变化着的疫情和人们直面疫情的苦难、抗争,这些搅动着人们心情的场景几乎就在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里被记入了日记。固然有人质疑方方日记记录的准确性,但是我们何时曾见识过如此凸显“在场性”的文字,尤其是置身于大灾难中我们何时曾如此“在场地”见识这直接经验的文字?在海德格尔等现代思想家的眼里,人类进入“现代”以来,我们的“此在之在”被遮蔽了,被主体性形而上学和现代工业技术遮蔽了,所以现代人在世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对“在”的理解和回归。同样的道理也“软埋”在疫情蔓延的武汉市,方方日记以作家的敏锐还原了疫情中被软埋了的“在”。2020年春季的国人,除了“装睡的人”以外,谁都知道,是“隐瞒”和“拖延”造成了这场大灾难,因为隐瞒和拖延遮蔽了病毒幽灵般弥漫人间的事实,而方方则用“在场”的记录抵抗隐瞒和拖延,让被遮蔽的“在”澄明于世人的眼帘之中。世界文学中有一种特殊的种类——见证文学,这一文学种类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在场性”书写而让人们直面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内涵。假以时日,方方日记必将成为见证文学的一部佳作,因为这部日记是对被权力的傲慢遮蔽了的疫情事件的“去蔽”,它将历史之“在”展现于光天化日之下。只有那些沉沦于权力或意识形态的庇护的“末人”,会因为恐惧“在”之敞开而拒绝方方日记。 人对世界的“凝视”让我们跟世界遭遇,所以“看”把我们投入世界,也把世界展现给我们。方方日记有着强烈的“可视性”,因为这是“看”的书写,或者说是书写的“看”。在方方日记中,我们看到了疫情肆虐人间的苦难和悲情,看到了抗疫前线勇士们的无畏,看到了庙堂上渎职官员的无耻,看到了危难中市井生活的坚韧,还看到了武汉市民以自由为代价的牺牲,国家资源的伟大动员,志愿者们的辛勤和奉献……等等,尤其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谁不让我们看。对于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来说,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是他获得关于世界的“自明性”知识的起点,因此在一个人性化的社会中,人们理应获得的第一权力就是“看”的权力,所以鲁迅宣称,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同理,失去了“看”的权力或者甘愿交出“看”的权力,则意味着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当然扭曲和异化的人是不愿意读方方日记的,因为他们不敢且不愿“看”。方方日记以“直面惨淡人生”的笔力将疫情世界里的林林总总置于“被看”状态,让我们在“看”中领悟了危情事件来临时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自觉意识。方方的文字固然不能等同于“直面”,但是在我们无法“直面”的情景下,这些文字将我们带到了现场。对于芸芸众生而言,“看”是需要勇气的,怯懦者不敢看,甚至不敢在比如方方这样的作家的引领下去“看”。就此而言,方方日记给了我以“看”的勇气。 方方日记,我们在看。 2020年3月18日

直面对冲,迎头相撞是方方

推荐人:邹贤敏 推荐理由:方方和馮天瑜,王大鵬和严春芳,馮黎明、劉川鄂和陳家琪,還有一個梁艷萍,這些我熟悉和比較熟悉的人,他们以各自的身份与经历、各自的學識与思考、各自的方式与视角,面對當前的災難,幾乎是又一個史無前例的災難,面对无数灾难中的人,既是社会的存在物又是特殊的个体的人,面对思想、精神上的“新冠病毒”,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坚持批判极左,思想启蒙再出发;這聲音會激勵一些人,會警醒一些人,也會惹惱一些人。的確,他们說的都是常識,包括陳家琪那“比較别扭的話”,也不過是哲學上的常识,但那是具有情感性渗入和学理性穿透的常识,達到了“深刻中的深刻”;而這常識後面是良知,人文知識分子的良知,一個中國人面对自身所處残酷现实应有的良知;是勇氣,人文知識分子的勇气,一個中國人面對人民、民族、国家和人类苦難應有的勇气。我经常告誠自己,也反复告誠我的學生们,在當今中國,做人要守住两条底線一一常識與理性的底線,良知与人性的底線。馮天瑜方方 、陈家琪冯黎明、劉川鄂梁艳萍、王大鹏严春芳,還有很多和他們一樣的人,為我們守住這両条底線衝在了前面,作出了榜樣。他們中有我的學生和朋友,這讓我感到十分的驕傲和無限的欣慰!批判意識和自省意識,忧国忧民悲天憫人的情懷和超越自身不計利害的勇氣,這應是人文知识分子必備的品格和素養。在這方面,我還差得很遠,但我願以老邁之身微薄之力追隨那些先行者,追随這些可敬可佩的朋友和學生,為中國一天天變好,為人類一天天變好而改變自己,堅強自己。我堅信文明必定戰勝野蠻,中國和人類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 邹贤敏 来源: 吉言贤食 文 | 梁艳萍 【1】     新冠病毒突袭而来,首斩武汉,网络信息的披露与流播先于官方的通报。究竟是将严峻的形势公之于众,让公民及时警觉,保体护身,防患于未然;还是隐匿无视,拖沓延宕,最终使人猝不及防,茫然四顾,狼奔豕突,惶恐无助?这不仅仅是一个施政治市方略的问题,更是如何表达现代城市意识、民主意识、管理意识与发展意识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应该如何看人、待人、爱人的问题。   一夜之间武汉封城,一周之内湖北封省。三镇分割,道阻路断;地市设卡,交通切割。患者在病毒攻击中煎熬奔走,试图寻找救命的医院;医者在病患的哭喊中穿行救护,希望可以救人于危殆;市民在病城中禁足封闭,期盼能够熬过劫难。   作为困于孤岛危城的写作者,方方开始记录,一日一记,一天一文,以个人为中心,非虚构叙事,记录着武汉的一点一滴,一人一事。 其实,除了方方,记写武汉、湖北各地封城的的人还有不少,就我的视野所及,就有小引、黄沙子、谈骁,还包括我自己。以诗、散文纪事的人就更多了。 【2】 迄今为止,方方写出了近60多篇日记。封城快两个月了,很多人每天都等候到子夜,读方方日记后再睡去。读者关心着方方,关心着武汉,关心着湖北,方方关心着人,关心着病人,关心着他人。方方的写作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为人的写作,也是人道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写作。   1、 真正为人的写作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发达,写作似乎成为每一个都可以举动的小事,但是,非常态之下,真正能够搅动一池春水,让人追随跟踪阅读的,其实为数甚少。   方方日记,从正月初一开始动笔,开始了她大疫之下为人的写作。   方方首先是从身边人开始记录的:女儿、大哥、小哥、侄女、朋友、同事……女儿的父亲在上海住院,因为肺部阴影,被怀疑感染,女儿也就不得不隔离他处,除夕之夜,大家小家分离在武汉多个地方,不得团圆,方方也只能冒雨去给女儿送“团年饭”。当女儿父亲的警报解除,大家的内心松了的那口气,是多么的刻骨铭心!方方的记录让我想起森茉莉,她记录公公和他的小妾的故事,即使过去那么多年,依然鲜活如初。其实,人若有爱的奠基支撑,无力艰苦磨难,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而云淡清风。   因为突如其来的病毒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挤兑,大面积的感染导致的死亡让人悲痛不已,方方在记录病患和死亡的时候,内心的悲悯从文字流出。她关心的是人,是人的生命,是人的生命的拯救和延续。对于百步亭万家宴的批评,对于团拜会的批评,对于各种不合时宜的聚集的批评,都是因为这些举措导致了病毒的扩散,引发了大面积的感染,而导致了人的生命的损伤和死亡。这些都需要追问,方方的追问,也是为人的追问。   人作为类存在物,有吃喝住穿性行为的本能,也有护生惜命爱幼全人的理念,人性使然,人道使然。但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封建大一统专制下,教育一直是家国天下,没有个人生命至上的观念——群体大于个体,家国高于生命。一事当前,总是牺牲个人成全国家,牺牲小我成就整体。生命教育,爱人教育,审美教育一直没有真正灌输到人的生命中,理念中,行动中,总是要求服从、忍从、屈从于高人生命和个人的哪一个“家国”。就连奥运会都异化为金牌比生命更重要的违背奥运精神与体育伦理的竞争。人们为什么不能思考一下,没有一个个的个人,如何有家,如何有族,如何有国? 方方为人的写作,所遭致的围剿与围攻,基本都是心中、眼中、思维中无人的嚣叫,是封建时代前现代思想的再现。他们不知晓《拯救大兵雷恩》的精神,不理解《入殓师》美妆走向他界的悲愿,不明白弘一法师和丰子恺的师生为了护生而做的诗画,更不晓得在灾难和疫情之中,悠悠万事,救人为上。方方为那些素未平生的病患亡人的记录歌哭,其实就是人的本性,人的关爱,人道精神使然。 2、 人性良知的追问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方的写作的空间和辐辏开阔扩展了很多,除了从开始的身边人,周边事,逐渐开始拓宽。通过记者、通过医生朋友,通过周围的同事、志愿者了解当日、当下的实存实态,了解抗疫进展的情况,了解病患的救治的详情和措施。   那个时候,正是武汉死亡人数上升的时候,不少人没有来得及确诊就离开了人世,不少人无法住进医院而死于门诊走廊大厅;也有一些人是在街头的店铺门口;更有一些人为了不传染给家人和孩子选择了自杀……李文亮医生、林正斌教授、段正澄教授、红凌教授、常凯导演一家死亡……死神追逐着人群,病毒吞噬着生命,遗体无法及时火化,骨灰也不知何时安葬。此时的官员们却手足无措,朝令夕改,顾此失彼,虽然守土一方,却没有足够的勇气与担当,只懂得听将令,推责任。“为什么我们的层层官员都可以把一纸文件教条化?”方方在她的日记中既有对于官员理政防疫水平的分析,也有对于他们失职的反思与追问。 “一场疫情暴露出巫术的众生相,暴露出中国各地关于的基本水准,更薄了出我们社会的疾病,这是比冠状病毒更为恶劣更为持久的疾病。而且看不到治愈期。” 令她悲愤的是,面对生命的死亡,面对无家可归有家难回的百姓们,如果尚有良知,官员应该有负罪感,更应该打起精神打好防疫战。而我们看到的却并非如此。   当我看到北海道80后的知事铃木直道的担当与所作所为,追索日本政治家对于地方官吏的培养,深感感觉到我们的距离和失败。方方不仅如此追问,进一步写出了《引咎辞职,从中心医院的书记院长开始》的呼吁,振聋发聩,令人击节。   作为一名身处疫区的作家,方方的追问是使命感的追问,良知的追问,也是批评者的追问。一个正常的社会,如果没有批评的声音是可怕的。 批评无自由,则赞美就毫无意义。要知道,问责是共和国宪法所赋予公民的权利。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后现代,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管理模态总不能永久地停滞于前现代,总不能维持一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让人蒙在鼓里,不知就里。采用对上奉过去,对下顺过去,得过且过,忽悠一时算一时吧?更不能象鲁迅当年直刺的那样: “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除了对官员治理的追问,方方的写作还有对出自公共卫生、疾控等领域专家之口的“可防可控”“人不传染”等酿成灾祸的言论的追问。当病毒肆虐之下,不实事求是,每人隐匿一点点,遮蔽一点点,含混一点点,大祸就酿成了,就降临了,最终从九省通衢,蔓延世界……悲乎! 3、 直面人生的实存   这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所爆出来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其实都是对人性的严峻的考验。身陷疫区的人们,被封闭禁锢的不仅仅有湖北人,武汉人,也有全国各地滞留在武汉的人,困顿在武汉的人。城市封闭,商铺停业,有钱难买食物,有家难去归宅。咔嚓一声,停止键摁下来了,个人就成为整体中的微茫,城市里的游魂。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瞬间就可能沦为要睡在地下通道、商铺檐下的流浪者,面对志愿者送来的食物,要像孩子一样去排队领取。武汉需要救助,武汉也需要自救,而且也在自救中互救。   在方方的日记中,通过多位医生朋友的转述,记录了检测、治疗、重症抢救,医、护、患等各种真实的场景,以及每日确诊、疑似与出院的演变情形。直面“一城血泪,无限辛酸”的方方,她不惮于前行,满怀着怒气、勇气、豪气,始终关注着她所居住城市的运命,关注着惨烈的现场,关注着小人物的衣食住行,求医治疗,心理情绪,归葬安魂,那些逍遥于城外,安居于家宅的人。   那些缺少同理心和人情味的知道分子,如何能够理解被隔离的武汉,被囚禁的市民——茫然四顾,明天的早餐在哪里?花冠的病毒在身边,生存问题,心理问题,抑郁问题,慢病问题,都是问题。再理性的人也有难以承受的时候,也有难以苦熬的片刻。   方方说,这一时段,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管好家人。服从指挥,完全配合。咬紧牙关,关门闭户。”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坚守、只有直面惨淡的人生,才敢于与禁锢抗衡,才敢与死神较量,敢于突破道貌岸然的攻击与包围,方方的做成自己。方方是直击的方方,人文的方方,大写的方方。  【3】   方方日记,记载着一个城市的期盼,一个14天,两个14天,三个14天过去,四个14天也快结束了,疫情却依然没有彻底消退,医院还有2000多位危重患者,还有医生挣扎着死亡线上,百姓的艰辛,患者的苦难,医生的委屈,丝毫没有因为确诊为0,新增为0,疑似为0而消退,可能还需要相当的时间。武汉人、湖北人却已经迎来了阻隔,迎来了驱逐,迎来了可能无法走出家门的困局。             封城日记的挞伐者,从一开始就排成了长队,他们挥舞着十八般兵器,喊着骂着,朝向一个65岁的老太太恶狠般地扑来。   更多的跟从者则投入到胜利叙事的狂欢。阿Q们,赵多多们,王秋赦们,都从蛰伏中出来,换件衣服,披个马甲,又上阵了。他们犹如流氓病毒一样在寻找宿主,企图寄生于其上,让自己活下去,至少可以多蹭那么一点含赵量,或者到时候去邀功,我也是参过战的,我也是打过方方的。   可耻!很可耻!可耻之极!   难怪伊沙的诗歌《国姓》这样写:“这个民族,国姓为赖”。   人,在他们的眼中,永远都是可以利用的材料或者工具,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既是他们的常道,也是他们当下的非常道。 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直面对冲,迎头相撞。我们不能留给后代美丽的符号,至少我们可以留给他们可能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