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二月河的所谓“十宗罪”

By | September 15, 2024

文/ 周百义

2018年12月17日,二月河先生逝世两天后,一个叫《红酋长》的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二月河,欠中国人一个道歉》的一篇文章。文章中,作者我是红番茄(以下简称红蕃茄)以“十四亿中国人代表”名义自居,高举“正义与公理”的大旗,义愤填膺地列举了二月河的“十宗罪”。从行文来看,文章论述并不严谨,缺少扎实的学理性的分析,口号似的标题,满天飞的帽子,似乎刀刀见血,实际刀刀都漫无边际。所以,纸媒未见跟风,就连公众号上也未见有人真名实姓出来响应。但却是这样一篇文章,从二月河先生逝世至今,在互联网上却是一直招摇过市。笔者浏览这些公众号,虽然标题各异,但却都是照搬《红酋长》的内容。如下面这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其实都是一个模版的产物。

  • 《为什么二月河欠中国人一个道歉》公众号《北美拾贝》2018-12-28   
  • 《二月河,欺骗了所有的人》公众号《思想火炬》2019-12-14   
  • 《二月河,你欠中国人一个道歉》公众号《百战归来再读书》2019-12-15   
  • 《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十宗罪”》公众号《鞍山那点事儿》2019-12-20   
  • 《著名作家二月河,原来欺骗了所有的人》公众号《思维与命运》2019-12-19   
  • 《二月河,为帝制鼓吹的急先锋》公众号《冷烟含影》2020-2-23   
  • 《二月河欺骗了所有中国人》公众号《英语学习频道》2020-7-19   
  • 《对二月河小说为何评价不高》公众号“江淳散文”2020-10-17   
  • 《二月河:已过世两年,遗毒至今未除》公众号《谈说天地》2021-3-6   
  • 《二月河,你为什么要骗我们》公众号《头牛大观》2021-11-5   
  • 《二月河,原来欺骗了我们所有人》公众号《大法船》2022-5-10   
  • 《为什么说二月河的作品越畅销,对中国人的危害越大》公众号《哲学王读书》2023-8-23,2023-12-30   
  • 《他,欺骗了我们所有人》公众号《中外人物》2023-11-24   
  • 《余孽已死多年,遗毒流传甚远》公众号《段字手》2024-3-6   
  • 《劝君慎读二月河》公众号《time academy时代学园》2024-3-6   
  • 《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多宗罪》公众号《历史新编》2024-03-18

除了上述的公众号,还有公众号《王育琨频道》《三默的世界》《红缨满洲》《沅湘读书》《静嘉读书》《学者荟》《老友悦读》《做一个思想清醒者》《麻雀的理想》《思想潮流》《新思想大视野》《思想火炬》《巴越的城》《李阳疯狂英语订阅号》《只读所好书》《春秋留学游学资讯》《艺术阵地》《书香神州》《云上经略》《济宁人文》《书香神州》《精英文摘》等等,均在转载这篇文章。  

我分析了一下这些转载的公众号,以营销号居多,毫无疑问,他们是吸引眼球为目的。不过,文章内容上不得台面,但阅读者并不少,因此,五年来总是有人拿这个话题来赚流量。互联网上的生态使然,一只跳蚤蹦到脚背上,本来不用去理会的,但作为二月河的老朋友和研究者,看到人云亦云,还是觉得有必要回应下“红番茄”之流,免得以为二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便可以打横拳,泼脏水,为了出名,为了银子,毒化互联网生态。

我对红蕃茄的“高论”不敢苟同。

红蕃茄:首先是,从二月河开始,清宫戏一直红火到今天。当美国屏幕主人公进化为蜘蛛侠、变种人、星球大战等等时候,我们打开电视却唯见大辫子飞呀飞、奴才声声震华夏。

将清宫戏的红火归咎于二月河,此君一是不了解戏曲发展史,二是不了解当下文化政策,三是不知道所谓的“清宫戏”的文化价值。   

如果将以清代历史为素材的影视剧称为“清宫戏”,最早涉足清宫题材的还是台湾的影视界。如1970年有人拍摄了《清宫残梦》、《烟雨江南》(1983)、《慈禧外传》(1986)、《皇帝与公主》(1986)、《八月桂花香》(1988)、《赛金花》(1991)、《末代儿女情》(1991)、《戏说乾隆》(1991)、《末代皇孙》、(1992)、《一代皇后大玉儿》(1992)、《戏说慈禧》(1993)、《新月格格》(1995)、《红楼梦》(1996)、《欢喜游龙》(1997)等,香港在1997年拍摄了《乾隆大帝》、《金玉满堂》(1999)。大陆拍摄清宫戏最早是1983年,当时由香港导演李翰祥执导,陆港合拍了“西太后三部曲”之《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一代妖后》。这些影视剧在大陆获得好评,前两部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到了1987年,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由中国、英国、意大利联合出品,播出后也在大陆引起轰动。根据二月河的长篇小说《雍正皇帝》改编的《雍正王朝》播出之前,1991年,根据作家王云高、计红绪历史小说《雍正皇帝》改编的31集同名电视剧,已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播出,现在可以查询得到的豆瓣的评分是6.8分。当时二月河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签署历史小说《雍正皇帝》出版合同时,出版社考虑到市场上已经有了同名小说,并且电视剧在央视都播出了,曾一度犹豫是否接受二月河的小说。除此之外,1997大陆还拍过《宰相刘罗锅》《日落紫禁城》《康熙微服私访记》,1988年拍了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所以, 将清宫戏这份开疆拓土的工作归功于二月河,是少见多怪,信口开河。最多说根据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还在播出,或许还有几分道理。

同时,认为现在的荧屏上因为二月河的“恶劣影响”,“打开电视却唯见大辫子飞呀飞、奴才声声震华夏”,更是异想天开。早在2015年,国家广电总局就颁布了对古装剧的限制令:“所有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每年度播出古装剧总集数,不得超过当年黄金时段所有播出剧目总集数的15%。”因此,此文的作者以为有钱就可以随意拍摄古装戏,电视台想播就播,只是一厢情愿。因此,其认为打开电视就“大辫子飞呀飞”,是对我国影视管理政策的无视与无知。   

其实,清宫戏在东南亚及海外华人中有很大的市场,电视剧《还珠格格》播出后等曾风靡一时,小燕子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符号。目前我国大部分出口海外的影视剧多为古装剧。据娱乐资本论报道,电视剧《延禧攻略》海外收入已达千万级别。近年来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很大一部分是古风网文改编的IP。

红蕃茄:其次是,二月河篡改了历史,跪颂皇帝;这些皇帝个个都是胸怀天下、雄才大略、仁慈宽厚、一心为民的焦裕禄式好领导,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么千年一遇,要么最差也是500年一遇……  

实际上,历史中的这些皇帝杀人如麻、残暴无比。比如真实的康熙,由他引发和策划的平三藩战争中,死于清军屠刀之下的足有数百万人。史载“……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

红蕃茄的上述观点比较混乱,从其前后闪烁其词来看,大约认为二月河美化了康雍乾三个皇帝。二是对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历史认知。

选择康熙作为自己创作历史小说的突破口,用二月河的话说,直接的起因是1983年他参加中国红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时,专家谈到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历史上贡献那么大,为什么现在还没有人写出文学作品。因此,二月河暗暗下定决心,要来写这位大有作为的皇帝。其实,关于康熙,他在之前研究《红楼梦》时,已经比较熟悉这段历史。  

关于如何评价康熙、雍正和乾隆那一百三十四年的历史贡献,有这样几个维度。 

一是关于中国疆域面积的变化。康雍乾时期的疆域,与明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拓展。明朝的疆域版图,实控约在400万平方公里,而乾隆时期中国的疆域达1453万平方公里。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东含库页岛,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继承了1758年准噶尔汗国的边界,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面积仅次于元朝时期。《清史稿》称其疆域“汉、唐以来未之有也”。关于这一时期的中国版图,康熙时绘制的中国第一张地图《皇輿全览图》已可以看到其盛况。

二是关于中国当时的人口数量。美籍学者何炳棣测算结果表明, “中国1700年人口约为1.5亿,1798年约为3.13亿”。(见葛剑雄译《1368-1953 中国人口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学者赵林文等测算结果表明,“1700年约为1亿,1798年约为3.19亿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当然,关于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研究还有很多著述,虽然数字略有差异,但增长将近三倍则是公认的数据。此一时期中国的人口,约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长说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当时国家赋税的收入增长。赋税的收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据学者李强等研究,1682年(康熙二十年)财政收入为3110万两,1685年为3123万两,1724年达到3092.6万两,1791年达到4359万两;此外,国库存银也在不断增加,1673年存银2136万两,1691年激增到3185万两,1791年增至4737万两,1725年增至4000万两,1730年增至6218万两,1763年增至4706万两,1777年(乾隆四十一年)达到8182万两。(《“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 ———基于经济数据测算的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四是文化的昌盛。清初统治者便重视尊孔崇儒,重视教育,通过科举制度推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康熙乾隆这一时期,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目录学、文学艺术均有很大的收获,诞生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和重要的学者。康熙时期下令纂修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时期开始修纂的《四库全书》,汇集并保存了先秦以来的重要文献。虽然图书的编纂过程中有毁书和篡改的现象,但毕竟保存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文化史、思想史和出版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康熙字典》的编纂,是语言文字学划时代的成就。乾隆时期,代表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水平的世情小说《红楼梦》问世。   

因此,史称这一时期为“康乾盛世”。

其实,我们阅读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二月河在用文学表现这一时期的历史时,既写到这些皇帝推动历史前进的贡献,也看到了在封建皇权制度下历朝皇帝身上的性格缺陷与“任性”。他曾说:

我最初写康熙,是把他作为民族的优秀人物来写的。我就是想把满人入关后的虎虎生气、开拓疆域和实现民族的大融合展现给读者。我认为,康、雍、乾三代清帝是华夏民族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这百多年时期,生产发展、疆域辽阔、民族团结、社会安宁。我觉得对历史人物,既不能搞阶级斗争论,也不能搞成分论,不能以阶级成分定终身。帝王要是对发展生产、社会安定有贡献,就应有所肯定。农民起义,若是对社会对生产有破坏,损失太重,也不应肯定。帝王也有明君,农民也有痞子。当然,对康、雍、乾我是肯定又否定。如搞权谋、文字狱、专横、排外、封闭、保守,等等。再一点,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我要揭示其腐朽没落的本质,充其量它是落日的辉煌。我的清帝系列小说的总题目就是《落霞三部曲》。( 周熠:《二月河纵论历史小说创作》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2月28日)

关于“三藩之乱”,并不是如红番茄所言,是康熙“策划与引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记载,撤藩是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要求返辽东养老,要求由其子尚之信接王位。吏部议复,“查藩王现存,子无移袭之例”,没有同意尚可喜的请求。吴三桂与耿精忠闻讯则主动要求“撤藩”,康熙考虑吴三桂“所奏情词恳切”决定准予撤藩,迁移关外,并派礼部侍郎前往云南迎接吴三桂北返。吴三桂上疏“撤藩”并非发自内心,但引起这场战争,首先发乱始于吴三桂。这场战争波及南方十一个省,历时八年,“劳师动众,兵民困苦已极”,但以吴三桂等割据势力的失败而告终。并促成盘踞台湾的郑经降附,台湾完全划入清朝的版图。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曾引清兵入关,又诱杀明永历帝的吴三桂,并不是如其所言是“反清复明”,而是“意在割据称王”。所以,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是符合历史潮流的重大举措。   

对于封建皇权制度下的社会腐败现象,二月河从来不吝笔墨加以暴露。无论是“实行仁政”的康熙,还是铁腕反腐的雍正,还是“以宽为政”的乾隆时期,小说多次写到大大小小官员的贪腐行径,如康熙时期的权臣明珠、乾隆时期的和珅,他们如何一步步取得权力,如何一步步不择手段攫取财富的。对于社会上触目惊心的贪腐现象,三个皇帝,包括身居中枢的汉大臣,都有清醒的认识。《乾隆皇帝.天步艰难》中写乾隆在巡视仪征期间,与纪昀、陈世倌、范时捷议政,谈到当时的腐败现象时说:“从县、府、道、省,一层一层底下先烂起来,是一群一伙的贪婪,借办差之便,上下其手掏弄国库,虽然不加捐赋,暗地里官商勾结弄银子,官员从中折扣取银,或者官员自己偷偷经商,更有借刑狱官司发财的……”

红蕃茄:清初的中国人口锐减数千万,以至于“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在满清大屠杀后,家家都有人被杀。

明末清初人口锐减是事实,但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清兵入关之前,从天启七年开始,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已经陆续将半个中国十余个省卷入战火。张献忠在湖北、河南、四川的大屠杀,与清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并不讳言清军对汉族反抗的无情镇压,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但将明末清初人口的锐减完全归之于“满清”,则缺少史料支撑。同时,说全中国“家家都有人被杀”,更是信口开河。不知红蕃茄家族此时是否有人遇难,在我的家乡,是从没听说清军扫荡、家家死人一说,倒是张献忠“三洗河南”,造成“道不拾遗”,则妇孺皆知。

红蕃茄:二月河“忽略了文字狱”。正是文字狱,被称为满清祸华300年。中国5000年历史,满清文字狱最多。

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通过文字狱钳制汉文人,在有清一代制造了大量狱案,则是历史事实。二月河在小说中是否为了鼓吹清政权,有意忽略这些文字狱呢,作为批评者,最基本的一个前提是要细读文本,然后才能进入批评阶段。不知道红蕃茄是否认真阅读过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关于清代“文字狱”,小说虽然没有逐一罗列,但或详或略,对有影响的重要的文字狱,均没有漏过。如汪景琪案、钱名世案、查嗣庭案,还有后来的谢济世与曾静案,小说都有详细的描述。《雍正皇帝.恨水东逝》中第十四回《揣叵测弘时会庄王,狱文字名士遭奇辱》,便写钱名世写诗吹捧年羹尧,被雍正批为“名教罪人”。免其职务永不叙用,还在其家门额上挂个“名教罪人”牌匾,要求当地官员定期去检查。钱名世离京时,要求官员每人都写一首诗羞辱这位江南才子。第四十回《汇郁忿再兴文字狱,明心志颠倒奇料理》,写破获曾静张熙一案后,又将李绂、谢济世、蔡铤等人交部问罪,召见工部主事陆生楠时,因其当面顶撞雍正,被押进养蜂夹道关押。史书记载,陆生楠后被发往军中效力,因写《通鉴论》17篇讽刺康熙建储失误,于军前被正法。

红蕃茄:二月河从来不告诉读者:老百姓有多苦!……在他的书里,只有皇帝们的文治武功;而从来见不到老百姓的死活。

二月河是否写了民间的疾苦,翻开《康熙大帝·夺宫》的开篇“楔子”,便可看到顺治十八年正月北京哈德门外乞丐聚集的悲惨情景。

刚过完年,一群一群的叫花子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又开始沿街乞讨。北京城哈德门以西的店铺屋檐下、破庙里挤满了这些人。一家家,一窝窝在城墙根搭起了破庵子、茅草棚,竟有长住下来的意思。

这些流离失所的难民,背井离乡,四处乞讨,主要是因为满人“圈地”造成的。因为圈地,“弄得京畿、直隶、山东、河南、山西七十七州县,纵横二千里,田园荒芜,哀鸿遍野,饿殍满道,哭声不绝于耳。”

再如小说《雍正皇帝·九王夺嫡》第二回《虎踞关冤家巧聚头,人市口小童偶作戏》中,写江南富庶之地扬州虹桥,便有一个买卖人口的市场。这时已是康熙年间,小说写这里“从宝应、山阳、龙王庙一带逃来的难民,个个面黄肌瘦,有的三块石头架着煮白薯刺菜……”这里,人牙子像买卖牲口一样叫卖走投无路的孩子。“雍正刚刚高兴一点的心情被这里的人间惨景洗得干干净净”。后来成为名臣的李卫,便是这人市上插着草标售卖的一个叫狗儿的孩子。

此类关于民间疾苦的描写,小说中尚有不少,不用我再赘述。

当然,正因为没有回避民间的疾苦,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皇帝才励精图治,兴利除弊,前后一百多年间持续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清代历史上取得了难得的辉煌。据史书记载,清政府鉴于明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清朝初年,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清政府采取一系列“轻徭薄赋”政策。主要有如下几项措施。一是“蠲免明末加派”。明末加派,指的是万历末至明亡二十多年间为辽东战争和镇压农民起义而对田赋、关税等的加征,包括所谓辽晌、剿晌和练晌。二是新增人丁永不加赋。是从康熙五十一年开始实行的。它规定丁赋的征收,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的人丁,永不加赋。三是摊丁入亩。即将原来按人丁所征之税摊入地亩,这样无地百姓就不用交纳赋税。四是蠲免钱粮。史载康熙六十一年,蠲免钱粮及数省,有时一省连蠲数年。乾隆六十年中,四次普免天下钱粮,三次普免各省漕米。当然,这些政策在执行中,有些走样,有些省迟迟不贯彻落实。据载吉林省“摊丁入亩”到了光绪八年还没有落地。

雍正时期,废除了历代留下来的贱籍制度,解放了一批社会最底层的百姓。如山陕乐户、浙江惰民、安徽伴当、世仆、广东疍户、江苏丐户,将他们除籍为良,编入户籍。如二月河小说中写到的乔引娣的家族,即是因为明代永乐年间朱棣争夺皇位获胜后对不附靖难的兵民编为乐籍而导致的。

关于这一时期中国国民经济的状况,我们还是以国外专家对“康乾盛世”经济数据的统计分析来说明。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贝洛赫(Paul Bairoch) 根据当时人们的消费情况进行估算。他按1960年美元价格,分别测算了1800年和1840年中国、英国、法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结果显示,1800 年英国人均国民收入为324美元,法国为220美元,中国为228美元,比法国略高一些,大约相当于英国的2/3。由此看来,中国当时的国民收入低入英国,但高于法国。

安格斯·麦迪森是研究国际经济比较和各国经济长期增长领域的专家。他通过计算认为,从1700年到1820年,中国人口从1.38亿增加到3.8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由22.88%提高到36.57%;GDP由828亿增加到2286亿,占世界 GDP总量的比重由22.29%提高到32.92%。这说明中国的GDP占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2023年,中国的GDP近18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这说明康雍乾时期GDP占世界的总量比例比现在还要高。

康雍乾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国力、人均收入,这些数字也许最能说明问题。

红蕃茄:美化知识分子。在二月河的笔下,皇帝和大臣、尤其是知识分子之间,一个是情意绵绵、恩重如山;一个是坚贞不二、肝脑涂地。其实,二月河欺骗了所有中国人。在满清皇帝眼里,知识分子要么被镇压、要么被利用。乾隆就公开说:科举既不为选贤任能,也不为教化国民;而在于让读书人拘于八股,皓首穷经;用名利二字牢牢拴住他们,使其再无暇思索什么真理大道,则大清永姓爱新觉罗。

清朝统治者以几十万人的数量,统治汉族上亿人口,前后达二百六十七年之久,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尊重汉族上层精英,实行民族团结,赢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清朝统治者具有这种共识,始自关外,为了实现征服明朝的宏图大业,就开始重视利用汉族知识分子。在努尔哈赤主政时,曾用汉人文士龚正陆为师傅,掌管文书。到了皇太极时,曾下谕将俘虏的汉人文士考试擢用。沈阳人范文程,是明兵部尚书的曾孙,祖父范沈任明沈阳卫指挥同知,范文程随其父居抚顺时被清人俘虏,后奉召入直文馆,成为最受重视的汉人文臣。他和汉人宁完我、鲍承先等成为皇太极建立大清国的得力助手。未入关前,皇太极就行科举,考取满蒙汉人。多尔衮入北京后,宣布尊孔崇儒,遣官祭祀孔子。顺治时满汉官员品级划一。四大臣辅政时,一度恢复旧制,康熙时再度实行满汉官员品级划一。康熙在即将平定三藩时,开始征招博学鸿儒,各地推荐一百四十三人,在体仁殿考试词赋。那些举荐到京但未参加考试的,也授职放还。考试卷子没有写完的,也予入等。康熙重用汉人文士,顺治年间进士、湖北孝感人熊赐履,以翰林院掌院学士进为经筵讲官,后任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博学鸿儒考试一等的汤斌后出任江宁巡抚。还有江南桐城人张英入值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子张廷玉曾辅佐康雍乾三皇帝,死后配享太庙。汉人徐乾学本在顺治“江南奏销案”中被褫革削籍,康熙起用入值南书房。布衣高士奇后入值南书房,成为康熙的左右手,参预政议。方苞本来因戴名世《南山集》案曾被牵连入狱,被赦后以布衣入直南书房,历经雍正、乾隆共三朝,一直受到重用。另一位名士纪昀,考中进士后曾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任侍读学士,因姻亲案牵连谪戍乌鲁木齐,遇赦返京后任《四库全书》总裁,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清朝统治者重用汉人,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乱中重视发挥汉人的作用,一方面,是他们要利用汉人精英来巩固政权,控制占绝大多数人口的汉人,另一方面,他们也觉得自己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正如康熙多次所说,汉人也是大清的子民。正因为他们重视民族团结,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能够统治华夏267年的,只有有清一代。其他如西晋、元朝,均没有超过100年。

红蕃茄:无视民族压迫。满清最大的民族压迫政策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以及由此引发的多次大屠杀,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广州大屠杀、还有苏州……也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满清还规定:凡汉人30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想一想,如果您穿越回去搞个同学聚会,参与者和其家人全都要或凌迟或斩首或流放。其他规定有:禁止满汉通婚、禁示汉人进入关外、维护满族人的种种特权等。此外,康雍乾三朝对漠北准噶尔部进行了种族灭绝,残忍得罕见,其目的也是为了满清的统治而服务的。……

满人在占领中原过程中的杀戮行为,二月河在小说中并没有讳饰。尽管在小说中他没有正面来描写因为反对剃发而引起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烈,但在文章中多处提及这些故事。有专家曾将二月河与高阳进行比较,高阳的历史小说,主要选择王朝衰落或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下笔,二月河择取的则是封建社会发展鼎盛时期,所以,从刻画人物形象的需要出发,作者在并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有选择地表现统治者治国理政的举措,而不是过多的写宫闱秘闻和清人的残暴。如康熙和乾隆多次下江南,虽然是为了“观风问俗”,但实际上是要“抚恤编氓”,即安抚江南汉族人民。如康熙南巡时,登泰山,祭东岳庙,在孔子登泰山处建亭悬额,巡视黄河治理工程,亲往明太祖陵祭奠。回銮时至曲阜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大礼。

关于满汉通婚,清顺治年间已经打破了此禁忌。如顺治选汉官之女为妃,并准满汉官民相互婚娶。1648年8月顺治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赤子。欲其各相亲睦,莫若使之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官民有欲联姻好者,听之。”后来汉人吴三桂的儿子、耿精忠的儿子均成为驸马。虽然在当时满汉通婚并未完全通行,但从官方制定政策的角度来看,并未禁止满汉通婚。

关于清廷禁止汉人三十人以上的集会,我遍查大清律和条例,均未发现此条律例。关于“三十人”作为一个界限,《大清律例》中是有不少的表述。如:

《大清律例上》之三:引诱包揽偷渡过台,招集男妇至三十人以上者,发新疆为奴。

《大清律例上·户律·仓库上》各省开采铜铅……许于邻近州县雇募,该州县自行稽察,如有别州县民人伙众越境采取,聚至三十人以上,为首者发近边充军,为从枷号三个月杖一百。

《大清律例上·刑律·贼盗中》之三:凡盗掘金银铜锡水银等矿砂……若聚至三十人以上者,不论砂数多寡及初犯再犯,为首发近边充军。

以上的刑法从今天来看,虽然有些严苛,但和红蕃茄所说的“三十人聚会便触犯刑律明显是两个概念”。就此我咨询了有关明清史专家,他们也认为大清律例没有这一条。

至于“康雍乾三朝对漠北准噶尔部进行灭绝”,也是夸大其辞,一是准噶尔部后裔并未灭绝,二是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用兵是为了制止分裂。

准噶尔是蒙古族的四个部落中的一支,形成于明末。后金政权建立后,漠北蒙古各部先后归属后金。清朝建国后,漠北蒙古各部臣服于清朝。后来准噶尔部强大后,兼并了漠西蒙古各部和回部,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和硕特汗国,统治西藏,成为称霸新疆西藏的一个地方政权,其一度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法典。

从清顺治十年开始,准噶尔部由于贵族内部争斗不息,二是准噶尔部对其他部落的侵犯,康熙应其他部落诉请派大军进剿,乌兰布通一战,对企图依附俄国的噶尔丹是一次沉重打击。但噶尔丹残部及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与清军继续对抗,雍正和乾隆时期多次派兵平叛,直到完全平定。其残部由清廷指定在乌兰苏游牧,称额鲁特上三旗。

清朝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部的用兵,旷日持久,其中有蒙古各部落之间的冲突,也有准噶尔部受外部势力影响 ,对清朝时降时叛,反复无常有关。对于这段历史如何评价,我们只能说,如果没有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部的持续用兵,今天的西北版图,恐怕就是另外一种形状了。

红蕃茄:割让领土。康熙年间,面对几百号毛鬼子,满清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等,把西伯利亚、外东北等地拱手相互送沙俄。

清朝的版图,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其范围远远超过明朝,与汉、唐无异。但从历史学家的研究来看,这几个条约的签订,有利有弊。本人兹引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的《中国通史》的有关论述来说明这个问题。

《尼布楚条约》是清朝与外国缔结的第一个正式条约。清朝收回了被俄国侵占的部分领土,阻止了俄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俄国由此合法占有中国的尼布楚地区。(《中国通史》第九册322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恰克图条约》划定的边界,大体上依据当时的实际控制状况,贝加尔湖地带,原为蒙古土谢图汗领属的布里亚特蒙古故地,从此归于俄国。清王朝则确立 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领域,加强了对蒙古的统治。(《中国通史》第九册425页,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些条约的签订,是相互权衡和斗争的结果。对双方而言,得失参半,现在我们的邻国仍然有人认为当年清廷割去了他们的土地。从当时的国力看,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时期,都是清朝最强盛的时期,他们不会如晚清那般,被迫卑躬屈膝以事强权。

红蕃茄:歌颂愚昧。同一时期的两个皇帝:一是路易十四在法国搞改革开放,大力普及科学,成立了科学院、建筑学院、喜剧院等,带领法国融入世界。一是康熙在满清大搞文字狱,禁止出海、禁止研究天文、历法、乐律和计算方法等,把我们带向了愚昧。

我们不能不佩服红蕃茄的“高瞻远瞩”,如果……如果……,历史是能够假设的吗?如果能够假设,我们为什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几十万知识分子被错误划为右派,为什么我们的官方在报纸上宣传亩产上万斤粮食,为什么有十年动乱?我不会去告发红蕃茄是“崇洋媚外,鼓吹西化”,但你也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去要求小说家去担当引领革命的旗手,为什么写这不去写那?文学是人学,可以写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写帝王将相的人生际遇。我们要将二月河创作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语境中去评价、研究,要从文学的角度而不用政治的思维去要求作家。

另外,我们不能站在二十一世纪,对十八、十九世纪的社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陈寅恪说研究历史应有了解之同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受制于其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水平,国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制约。我们判断一个历史人物,正如二月河所言,看他是否对当时的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作用,而不能用当下的标准去评判几百年前的人物,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红蕃茄:二月河的价值观透露着浓浓的裹脚布的臭味儿。从1912年起,中国就不需要皇帝了,也因此袁世凯做83天皇帝就被推翻,张勋复辟12天就被赶下台。所以,二月河的书千万不要读;否则,有些读者会满脑子君臣跪拜、臣服忠君;或不自觉的幻想自己称帝、或期盼帝王下凡、或给帝王做王侯将相。

关于二月河的价值观,也就是他的历史观,我在上次的文章就写到了,中国历史上有200多个皇帝,他为什么选择康雍乾时期的三个皇帝,他是基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判断他们是否对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科学昌明做出了贡献。所以,历史称这个时期为“康乾盛世”,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红蕃茄称中国不再需要“皇帝”,那么换句话说,又有谁希望中国回到封建时代,再去拥戴一个皇帝。二月河希望吗?如果你读了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还是否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呢?但是,中国有没有皇权思想,有没有用另外一种形式保留皇权,我认为,不能将其与二月河创作的“落霞三部曲”扯到一起。我们都是在场者,我们知道中国政治制度建立的来龙去脉。假设有人看了“落霞三部曲”就想穿越回去,过一把皇帝瘾,当一次王公大臣,那不是弱智,就是脑残。

话说回来,既然你红蕃茄羡慕华盛顿、向往法兰西,就应当知道尊重个人的权利,尊重个人的选择,就不应向另一位自然人身上泼髒水,无端地把中国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归咎于一个作家。更不要没有认真阅读二月河的小说,也没有去读几本历史书,就歪曲事实,在互联网上误导舆论。

最后,我还要强调的是,本来,我知道红蕃茄的有些观点不值一驳,但他的这种谬论,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偏见。他们认为中国残存的皇权思想,根子在二月河,根子在二月河写了以帝王为主人公的小说。或者,他们明明也知道一个小说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变化影响甚微,但他们要发泄心中的怨气,便找到已经逝去的作家二月河,因此,在网上贴大字报,煽动“义和团”打乱拳,作为二月河的朋友,我不能不对红蕃茄牵强附会,夸大其辞,移花接木,一知半解提出我的反对意见。当然,因为时间关系,我对清史研究还十分肤浅,只是借用一些数据和别人的研究成果来说明真相。文章中也许有不够完善之处,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另外,我要说明的是,有人非议二月河,主要是他们将电视剧《雍正王朝》与小说《雍正皇帝》划等号,这其实错了。我身边有一位尊敬的学者,生前便因此误蹈其中。其实,关于电视剧《雍正王朝》,由于艺术形式所限,改编者只选择了雍正一个侧面来表现,所以雍正在电视剧中几乎成了一个改革皇帝、勤政皇帝,而小说《雍正皇帝》中的雍正,是一个复杂的圆形人物形象。这个雍正有勤政的一面,温情的一面,但也有玩弄权术、冷酷、残忍的一面。耐心的读者,最好还是要静下心来完整地阅读二月河的小说。

(原载“出版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