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财经杂志问:关于方方

By | April 10, 2020

来源:财经杂志

文| 刘川鄂

1. 和方方以前的作品相比,您认为武汉日记有哪些特别之处?《软埋》时期,方方就已经开始进行一些历史反思,但是此前她更多的是文学性,您认为方方的写作风格变化是什么原因?

谈不上写作风格的变化,只是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日记写实,小说虚构,艺术审美因素的考量更多。面对如此大的一场灾难,方方身处疫情中心地,每一天经历着感受着,把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是很有责任心有担当的行为。日记体就是要简明直白,人人能懂。对大众发言,要用大众最能接受的表达。同时发表类似日记的不止方方一人,不乏深刻精彩的表达,有的写得比较书生气、诗人气,但不如方方直白叙述更能够引起关注。何况她名气最大,受关注的程度本来就高。表面上看起来她并不推敲文采,但充盈着思想的力量,自然而然涌出的金句穿插其间,淡中出奇,直捣人心。她搁笔当天,有热心者辑录《<方方日记>剧终,一起回味一下这50个金句》,阅读量超高。相信她的很多话会永远传扬下去。

2. 武汉日记陆续发表后,从一开始的褒奖,到后面的褒贬不一,甚至批评多过于赞美,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一个民意调查,支持方方者远超质疑和诋毁她的人,学术圈里绝大多数也是支持她的。早期大家在疫情中每天看日记支持褒奖,因为感同身受。后期极左言论甚嚣尘上,年轻人思想不坚定,容易被煽动,人云亦云。加上人性的弱点“好了伤疤忘了痛”,陷入了“群体性失忆”。质疑和诋毁者数量虽少但音量不小。叫骂的大多匿名,不敢实名实姓公开辩论。有的自媒体就是利用部分头脑简单者的情绪冲动收割流量插广告骗打赏。

一个家庭本位的国度,面子文化根深蒂固。可以关着房门内部批评,但家丑(国丑)不可外扬。我发现近两天朋友圈中好几个早期支持方方的人态度转变了,指责方方不该把丑事兜售到海外,就是好面子、“护短”心态造成的。自以为很爱国,但只是本能的爱国主义者,不是理性的爱国主义者。理性爱国者应该向鲁迅、方方这样,既同情民众、肯定民族的脊梁,也刨历史的坏种、对于国于民有过有罪者“一个也不宽恕”。要让普通民众上升到这种爱国层次,认同并尊敬伟大的批判者,真是太难太难,这是我从去冬到今春最大的“梗”。

要让他们明白两点:第一,护短没用,第二,护也护不住的。全球化时代、大数据时代,藏不住,捂不住。一个现代人,不读书不思考非理性瞎跟风,你好意思说爱国?你爱的是贴在家国上的面子,乐为妈宝、甘当巨婴。

3. 对于武汉日记在美国和德国出版,您怎么看?通常中文作品在海外出版周期都比较长,为什么这次时间特别短?

这个问题方方在微博中已有答案,我也很赞同她说的,“中国作家在海外出书的人很多呀。这是件很正常的事。也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用不着这么大惊小怪……重要的不是在哪出版,而是我写了什么”。现在还在翻译阶段,预计出版是八月份。在高科技时代,根本不算快。我经常跟出版社打交道,两三个月出一本书根本没有技术难度。有人拿《三体》六年才出版来比较,完全是讲歪道理,有意误导不了解出版行业的民众。版权是版权问题,表达是表达问题,解读是解读问题,都只能负自己该负的责。就像有高手所评论的那样,美国人批评美国的文章在中国人转载很正常,为什么中国人批评中国的文章被外国人一转载就不正常了呢?是中国没有值得批评的地方,还是中国不让批评?方方在武汉当然批评武汉的问题,外国很糟,让外国的方方去批评,轮不到武汉的方方去指手画脚啊。

4. 在您看来,武汉日记在这次重大历史事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有记录时代的意义吗?有人认为这会成为国际政治的工具,您怎么看?

在21世纪世界当代文学史上,人类灾难史上,《武汉日记》都会留下重重的一笔。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人人都识字的时代,谁会只凭一本书就直下判断就自行其事呢?极左思潮和冠状病毒捆绑在一起,才是巨大的破坏力量,国家和民众对此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国际社会国际政治是太复杂的一个话题,我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我相信中外的明智人士,都会理性客观地看待并肯定,一个作家作为个体、作为公民、作为知识分子体,对自己国家的某些记录包括批评,因为中肯切实的批评会有助于国家的进步,也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就像是左拉、米兰.昆德拉、略萨对自己国内某些现象的批评给他们国家长分了一样,也会给方方的祖国加分而不是扣分。

5. 您长期关注方方,您认为方方是个什么样的作家?作家在历史事件中应该肩负起一些责任吗?您在社交媒体(朋友圈)也发表了一些对方方的看法,您周围的人怎么看?

我跟方方同一年同一个城市读大学中文系,但不在同一个学校。她出道早,成名早,担任作协主席之后,我后来是副主席,在我写了《为方方三辩》之后,有人胡咧咧推测我给她帮腔就是这个理由。体制外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作协是个人民团体,很多主席、副主席不在公务员系列,荣誉认可、义务帮忙的成分居多。我跟方方纯粹都是工作来往,没有单独在一起喝过一次茶,吃过一餐饭,聊过一次天。思想型作家的人文理性、启蒙情怀,武汉女工的爽直泼辣、勇敢无畏,方方兼而有之,在当代中国文坛殊为难得。她是我心目中分量极重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