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龚明德
题目中“真貌”,是“史实的真面貌”之简缩。在这里,主要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文事真实状况,也就是已经出版了二百八十六期《绿土》学术月报上刊布文章的主要内容范围。不容置疑,由于自鲁迅、胡适等那一辈精英前贤动手创建启始,我们这个学科就有了相当稳定的经典层次,到百年后的今天,这个经典层次的特性更加突出。通俗一点儿讲,要在这个领域说话,必须有充分的文献史料准备,随心所欲地信口开河,此处没有市场!
在具有“经典层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学科,从事过或者正在弄实证研究的学者,基本上都有饱览相关老旧报刊的长期阅读训练。这训练不可能是一时兴起地临时抱佛脚,而是严谨学者的天然文化本性,同时又长期堆积沉淀很久时间的一种呈现。我们这个年纪该学科从业者大都相当熟知的马蹄疾、朱正、朱金顺、姜德明、倪墨炎等前辈,就是我们的榜样。
把一件几十上百年前的“文事”说清楚,真不容易。因为当时“文事”发生方方面面相牵连的史实,脱掉了哪怕仅仅一两处小小的细节联系,硬着头皮来述说,明眼的读者一下子就看出了破绽。无论怎样挖空心思旁绕,必须提及的相关细节不讲出来、不予以前后左右详加比较、核对,要说清楚的那一件史实真貌,就没有被找出的希望。
而且,一种强大的阻力,从这个学科诞生起就一直存在,这便是施蛰存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的一句透彻的感悟,大意为:我努力想弄明白、弄清楚的,正是人家拼命掩饰的。人家就是不准某一件史实被查清楚、被公开,人家就是要以符合他本人意愿的事件“重塑”面貌出现……丁玲、唐弢等前辈生前都有过深刻的公开感叹。我写过一篇紧急呼吁书性质的短文《令人忧心的“伪‘史料’”》,二三十年前在《人民日报》副刊《大地》发表后,曾被樊骏几乎全文引用于他的一部重要著作中,这部著作早已成为各大学文科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学科硕士博士的必读书。
樊骏在引用拙文《令人忧心的“伪‘史料’”》一文时,他说我把大量的造假回忆文章定性为“伪‘史料’”,稍嫌苛刻。但,二三十年后,我仍然不改变我当年的“莽撞”。不管是有意的制造假相还是无心的回忆差错,导致“史实的真面貌”大受损害的恶果,就一定会给学科带来灾难!我们的青年学子尤其是中学生、大学生,如果不具备分辨真假“历史”的能力,相信了一些“伪‘史料’”,把大量的虚构、造假的自我鼓吹和宣扬,当作可信文献,就让严谨的学者简直不敢去设想再往后几十上百年的学科现实……
以上这些“杞人忧天”的话,也许全是老生常谈。当得知我这二十多年来一直定期阅读的《绿土》学术月报要结集印行所刊文章分类汇编,即分三部出版《那时文人》、《那时书刊》和《那时信札》的消息时,我以上忧虑重重的心思有所缓解。这真是一桩“我们学科”的好消息:又有一个系列的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实真貌”图书公开出版,可以丰富我们的学科建设,给这个学科带来一股清新的学术气息。
我大学毕业就留校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任教职,稍后有二十五年在出版社谋食也主要组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稿,再后又回归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职。这就是说,我一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学科领域做工,而且做的是苦工,自然是苦中有乐,否则早就“跳槽”了。《绿土》已经出版的近三百期,我现在还集中收存着的有二百三四十期吧。缺存的几十期,应该是我放在别处了。
我爱读《绿土》,就因为这个学术月报上发表的文章都具有“可读性”,每个月拿到新的一期,总是把两个A3版面的文章遍读后再重读自己更感兴趣的。这些文章,大多没有空泛的论说,是努力把言说范围内的“文事”说清楚了,就结束。这就是好文章呀!把好文章结集出书,更宜于阅读、传播。“那时”,用一个普通的词汇道出了这三部书讲的全是过往的值得言说的经典话题。“书刊”,其实就是指老旧的书、报、刊等印品。几十上百年前的印品,这些发黄甚或已变得一触即碎的纸质出版物如今已是“一纸难求”了。但上面的文章,都是前贤的心血,值得我们细加探究。“信札”,更是一个遥远的记忆。今天网络普及,手机微信交流、电脑伊妹儿来往,使得纸质的“信札”瞬间变成过往乃至“过时”。估计已经没有人再用毛笔写一封信札,装进信封,写上受信人地址和姓名,再贴上邮票投进街边绿色邮筒或送交邮局寄走,而后就翘首盼望着对方的回信了。但是我们这个学科,所有参与过建设的好几代前贤,他们留下的难以计数的“信札”在受到珍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被毁弃、被淹没甚至被埋葬。只有在实施“学问乃天下公器”境界的学人这里,他们见过的“信札”,再经过他们的考究,而后公布出来的他们的考究成果,又成了学科的财富。《那时信札》中所收各文,都是值得细品的书信类文献的考究心得。
在动手写这篇小文之前,翻了一遍我珍存的一大包《绿土》,其中有一封“信札”,是《绿土》首任编辑葛玲良写在“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绿色字样纸笺上,言及《绿土》编入《虹口文化》两个月试行出版,却因为“两份刊物的读者层次”有别,最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经过协调,馆里决定针对《绿土》的特定读者,出版特刊”。这应该就是A3正反两个版面的《绿土》持续印行的又一次决定。编辑出版内行都知道一个常识:并不是编者决定刊物的性质,而是刊物的性质决定了编者必须只能选用哪一类的文章。
《绿土》一月一期从不间断地出版了二十多年,如今又更进一步地升华,分类选辑公开出版三部文章汇编,就表明办报方向的成功。
谨此为序。
二〇二四年六月二十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