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武大出版社编中国知青文库

By | November 17, 2021

文/ 张 福 臣

1、 入职武大

本人一生漂泊,居无定所,食无规律,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下岗后,自谋生路,但是一直与书相关,与书相伴。如摆书摊卖书起始,后编杂志、编书为生,历经折腾。2008年初被《知音》杂志社创始人胡勋璧先生再三邀请入职知音集团,任《往事》杂志书主编,编辑出版发行《武汉往事》、《东北往事》、《西北往事》、《上海往事》、《齐鲁往事每月一期,每月要用《武汉出版社》5个书号,每月每个编辑一本杂志书,5本书稿要我最后审定下厂印刷,工作量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后因书号紧张等原因,胡勋璧先生委托我与《武汉大学出版社》协商成立书局。我在知音策划的另外两本书《谁叫你是名人》《向中国大学说不》,因联系书号与《武汉大学出版社》大众分社社长郭圆圆相识,想不到这次代表《武汉大学出版社》就是郭圆圆老师,第一次约谈郭老师定在八一路一家茶餐厅。郭老师1米6几的苗条身段,虽说是从不往脸上擦又香又滑任何东西,但远看近瞧都是美女,郭老师说话办事干净利落,我们很快达成共识上报给各自单位领导,但因方方面面的原因,终未合作成。那以后因出书的事常联系,有两次还说服我到《武汉大学出版社》来一起做事。我当玩笑一笑了之。2010年春节前郭老师来电话让我去出版社谈事,一见面她就把我带到陈庆辉社长办公室。刚见面陈社长笑着说:“老张,我听好多业内人说到你,欢迎你来我们社里,《武汉大学出版社》这个平台更有利于你的发展,事已至此,老张只好从了。第二天在胡勋璧社长办公室,我递上了一个纸条“全国加盟连锁加垄断”。办了交接,告别了胡总。

2、 组稿

知天命之年,一步跨入梦中的校园,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出版社》,成了半个武大人。端了武大出版社的饭碗就得做武大出版的事。经过调研思考,我策划了一套《中国知青文库》(100册)丛书。

2011年7月27日晚在武昌乘38次特快列车前往北京,28日早7点多到达北京,下车后联系肖复兴老师,打车近一个小时来到朝阳区华威北里小区肖复兴老师家里,热情随和的肖复兴老师很快地签下了《中国知青文库》丛书的第一部书稿《黑白记忆》,我和肖老师签完字后,也不讲客气,立马请肖老师电话联系上了史铁生夫人陈希米老师,约好下午两点半在《华夏出版社》见面。打车来到《华夏出版社》附近已是吃午饭的点了,在街边找了个小饭馆,点一碗北京的炸酱面,一碗面下到肚子里,时间尚早,出版社的同仁都在午休不便打扰,街边找了个洗脚店,边按脚,边等陈希米老师,按脚的师傅是个来自山西的车轴汉子,下手特别重,特有劲,我自认为自己所有的部位特受力,也痛得叫了出来,“轻一点”,但为时已晚,右脚小脚趾被按伤了,当时只想着签合同的事,脚痛一会会好的,没想在那以后到现在一不小心就会痛。陈希米老师骑着电动车准时来到出版社,第一次相见让我吃惊,穿着朴素的超出了见面前的想象。陈希米老师倒是爽快,没进她的办公室,在一楼找个有桌子的地方把史铁生先生遗著《回首黄土地》的合同就签了。这是我到北京后签的第二部书稿。和陈希米老师话别后赶往第三站,张承志老师处。来到北京西三环中路19号已是下午5点多钟,19号是个部队大院,有岗哨站岗。和张承志老师通了电话,承志老师很快来到门房,在门房我们签了《中国知青文库》的第三部书稿《金牧场》。签完了三本出书合同,我立马打车赶往北京西站,正好赶上了37次北京到武昌的特快列车。一天中签了三份《中国知青文库》书稿,一次名副其实的朝发夕至。

回到武汉,整个心思都放在《中国知青文库》的组稿上:

2011年8月3日,郭小东先生的知青三部曲《中国知青部落》《1979知青大逃亡》《青年流放者》《知青人信札》。

2011年8月5日,刘晓航先生的《风吹来,满天都是白色的伞》。

2011年8月16日,晓剑先生的《中国知青秘闻录》《中国知青忏悔录》《中国知青海外录》《红土高原上的童话》。

2011年8月16日,章德宁、岳建一先生的《青春炼狱》《青春祭坛》《青春极地》。

2011年9月7日,高红十老师的《延安一片月》。

2011年9月12日,詹志芳老师 的《晋南馍》。

2011年10月10日,陆天明老师的《桑那高地的太阳》。

2012年3月14日,董宏猷老师的《十四岁的森林》。

2012年3月20日,梁晓声老师的《今夜有暴风雪》。

2012年4月17日,孟祤勇老师的《空中花园》《地主的女儿》。

2013年2月2日,林白老师的《致一九七五》。

2013年11月17日,马波(老鬼)老师的《血色黄昏》,因故未能出版。

2013年12月4日,刘小萌老师的《中国青春事典》,因故未能出版。

从2011年7月28日起我和肖复兴老师签下《中国知青文库》丛书的第一部《黑白记忆》书稿,到2013年底与老鬼老师签下《血色黄昏》止,我用了三年的时间走南闯北,写信打电话共签下了60多部知青题材的书稿。

3、 改书名

书稿有了,在出版过程中,又接到某部的告知,丛书名不能使用《中国知青文库》,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费尽心思,改丛书名为《红土地之歌》《黑土地之歌》《黄土地之歌》《生命之歌》《记忆之歌》,一套《中国知青文库》被分成了五小套丛书。事情还不算完,从此后,“知青”两个字成了敏感词!只要书名出现“知青”两字的都得想办法替换,哪怕是已出版的再版书。改书名时作者都还不愿意,说好话,做思想工作,只要能出版成书,让我干啥都认了。

晓剑老师的4本书改了3本,《中国知青秘闻录》改为《青春肆虐的河谷》,《中国知青海外录》改为《占领曼哈顿》,《中国知青忏悔录》改为《世界》。

郭小东老师的知青三部曲《中国知青部落》改为《中国纪事》,《青年流放者》改为《七月肖邦》,《青年人信札》改为《迷失的小酒馆》。

李洱老师的《朋友的葬礼》,原书名为《鬼子进村》,《朋友的葬礼》一书是李洱老师的三个中篇小说的合集,分别是《鬼子进村》《朋友之妻》《葬礼》。因为《鬼子进村》是李洱老师的成名作,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好评和反响,我出书时用了《鬼子进村》,后因某部门领导审稿时觉得《鬼子进村》书名最好不用,给武大出版社写了一封信说明原因。我无奈取了另两篇书名各两个字加了个“的”字,成书后书名为《朋友的葬礼》。巧合的是此稿写作时正遇30年的朋友刘晓航病危离世去天堂,此稿写作因葬礼而打断,现在书写到此还是神情恍惚,晓航兄音容还在。

4、 成书

作者与肖复兴

肖复兴老师的《黑白记忆》于2011年7月28日签的书稿,2012年2月初成书,成为《中国知青文库》的第一本书。同时成书是《黑土地之歌》共11册,继续推出的《红土地之歌》11册,《黄土地之歌》12册,《生命之歌》10册,《记忆之歌》7册。记忆之歌其中的《命运》《百位知青作家掠影》两部因故未能出版,前后三年多的时间共出《中国知青文库》丛书51册。

2016年7月10日我从《武汉大学出版社》退休了,未能完成当初策划出版百位知青丛书的愿望和目标。留下了些许遗憾!但是能够出版51册知青的从书,也是费尽心思和周折,出书过程中可以说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上下不讨好,心中的五味杂陈味道只有自己知道。

周折也好,遗憾也罢!51册有关1700万知识青年的成长经历,1700万知青时代的悲欢离合变成了汉字成了永恒的记忆,给他们的后代,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说不上“感天动地”,但它是新中国同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中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正确定位。

作为1700万知青中的一份子,能够出版51册知青丛书,是我30多年出版人生涯中的最好的交待,是我读书、卖书、编书、写书、出书职业生涯中的不是绝唱的绝唱。无憾!

张 福 臣

                           2021年10月26日于老张书舍

作者与叶辛